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6 毫秒
1
1.
樱桃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药剂试验,筛选出防治樱桃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较好的药剂和药剂使用方法,20%盐酸吗啉双{胍*胶}铜可湿性粉剂、3.85%三氯唑核苷*铜*锌水乳剂、含氨基酸叶面肥巨创、18%丙多*吗啉胍可湿性粉剂对樱桃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喷雾处理20%盐酸吗啉双胍*胶铜可湿性粉剂、3.85%三氯唑核苷*铜*锌水乳剂、含氨基酸叶面肥巨创、18%丙多*吗啉胍可湿性粉剂平均防效分别是56.42%、{54.15%}、52.11%、52.62%.1 a内随着防治次数的增加,防治效果也随着增加,结合该病发生规律,提出樱桃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综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小麦黄矮病品种抗病性调查及种群多重PCR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当前大面积种植小麦品种及种质资源对小麦黄矮病(BYDV)的抗病性,在利用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小麦抗病性进行鉴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可同时检测病原BYDV三个不同种群的多重PCR体系,并检测了陕西省杨凌地区的种群发生状况以验证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2007年田间BYDV自然发病率高达86.5%,2008年和2009年发病率降低,分别为10.6%和14.0%,不同年份间自然发病率差异大。2009年在自然发病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发现品种和资源发病率较自然发病率升高43.7个百分点,而已感病材料的发病率变化不大。小冰麦×小偃22(F1)、小偃22×小偃6号(F1)、石5144×小偃22(F2)等分离群体和小冰麦、豫麦34等小麦品种部分植株感病初期发病级别分别达到3、2、5、5、6级,而后期级别分别降至0、0、1、2、0级,表现出恢复现象。小偃6号、小偃54、小偃597等小偃系列品种发病率高,2009年人工接种后小偃系列品种发病率高达总调查材料数(157种)的13.5%。秦丰148、西农402、陕715、西农979四个品种连续三年表现抗病。利用多重PCR体系检测了杨凌地区的8个田间自然发病样品,发现混合感染现象严重,PAV感染率达到25%,也证明多重PCR体系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3.
苜蓿黄萎病菌中国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苜蓿黄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于2007-2008年间对苜蓿黄萎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新疆伊犁地区新源县苜蓿黄萎病标样中分离到一种真菌(VA001),依据Koch′s法则,并结合形态学、培养特性及ITS序列分析,鉴定为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适合该菌生长的培养基有甜瓜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适合产孢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甜瓜培养基、梅干培养基。在碳源和氮源中,麦芽糖(Maltose)、乳糖(Lactose)、甘露醇(Mannitolum)、赖氨酸(Lysine)、牛肉膏(Beef extract)、氨基乙酸(Aminoacetic acid)、组氨酸(Histidine)有利于病菌的生长;蔗糖(Sugar)、果糖(Fructose)、乳糖(Lactose)、硝酸钠(Sodium nitrate)、丙氨酸(Alanine)有利于病菌的产孢。苜蓿黄萎菌生长和产孢的适宜pH值为7.0-9.5,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室鉴定、田间定点调查监测,在经过多年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樱桃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的症状表现和发生规律等,提出了以叶片穿孔程度作为分级标准的病情评价指标,可供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发生规律研究及其防治效果评价等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的致病性特性及其遗传变异特点,为进一步探讨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遗传变异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国际标准鉴别寄主和黑龙江省部分主栽大豆品种测定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的致病性,以大豆疫霉野生型菌株的单游动孢子分离物为亲本,建立连续2代单游动孢子无性后代和1代单卵孢后代,测定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遗传变异特性。【结果】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对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表现出不同的致病性,但对国际标准鉴别寄主不致病。控制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某些致病基因在连续2代单游动孢子后代和1代单卵孢后代中发生变异,而其他致病基因遗传稳定。【结论】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和大豆品种具有美国大豆疫霉菌株和大豆品种所不具有的更为复杂的遗传多样性,用国际标准鉴别寄主鉴别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的致病性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控制大豆疫霉菌的致病基因分布在不同位点,有的遗传稳定,由纯合的核基因控制;有的遗传不稳定,由杂合核基因或细胞质基因控制,其有性和无性后代均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6.
土壤拮抗放线菌JSJ-129-08的筛选及活性产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从陕西杨凌地区不同类型土壤中分离出的400多株放线菌进行皿内对峙初筛和无菌发酵液复筛,筛选出1株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 Shoemakey)、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rum)均具有强烈拮抗作用的JSJ-129-08号菌株,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了初步测定,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JSJ-129-08发酵液对玉米大斑和烟草赤星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600μg/mL浓度下抑制率分别为92.8%和83.2%,300μg/mL浓度下抑制率分别为67.8%和64.8%。温室盆栽试验结果显示JSJ-129-08发酵原液对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可达78.6%和72.2%,在较高浓度下(10倍液)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可达76.4%和66.0%。  相似文献   
7.
陕西小麦黄矮病病原种类的多重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预防和防治小麦黄矮病提供相关参考依据,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大麦黄矮病毒多重PCR检测技术对2009-2010年陕西地区主要小麦产区的小麦黄矮病进行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3个病原种PAV、GPV、GAV的检测.结果表明,2010年除陕西凤翔地区发病指数略高于2009年发病指数外,其余地区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调查地区小麦黄矮病混合侵染现象严重,且以GPV、GAV和PAV混合侵染为主.  相似文献   
8.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试纸条的制作及田间病株的快速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它一种快速、特异、简便的烟草脉带花叶病毒检测方法.应用胶体金标记技术和免疫层析原理,在玻璃纤维膜、硝酸纤维膜的检测带和质控带上分别喷上胶体金与烟草脉带花叶病毒兔多克隆抗体的偶联物、烟草脉带花叶病毒兔多克隆抗体和羊抗兔IgG,研制出烟草脉带花叶病毒快速榆测试纸条.病汁液稀释1000倍后仍可快速检出,3~10 min即可显示结果.对烟草上危害严重的4种病毒进行测试,均无非特异性反应.4℃干燥密封保存的试纸条有效期大于2个月.用试纸条对田间病株进行随机检测,结果与RT-PCR检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